引力專家吳書朝教授 | 探秘空間科學 暢想火星探測
林待秋梧桐湖學校錢學森學院科普跨年活動——“探秘空間科學 暢想火星探測”的探索問題,學院特別邀請了華中科技大學引力專家吳書朝教授為大家進行科普講座。
吳教授從“人類為什么要探測火星”“火星的秘密”“探索火星的實際困難”“2020空間科學回顧”和“未來展望”幾個方面,深入淺出地進行講解,讓大家領略到科學的深邃與精妙。


講到火星的重力時,吳教授問了同學們一個問題“火星的體積只有地球的15%,質量只有地球的11%,重力值是地球的2/5”。如果我們在火星上用物理秤去稱一個質量為1kg的物體,結果多少?”看到同學們紛紛低頭計算的樣子,吳教授笑了,他說:“同學們,你們在進行研究的過程中,要注意看清楚題目, 電子稱和物理稱的測量原理是有區別的。電子秤是靠物體下壓的壓力來測量,而物理稱是一邊放物體一邊放砝碼,物體變輕,砝碼也會變輕。所以物理稱的測量結果還是1kg?!?/p>
“吳教授的科普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他教會我們面對任何問題都一定要嚴謹認真,這也是科學精神的一種體現?!币晃煌瑢W說道。

吳教授的講解深入淺出,引發學生思考
到了互動環節,同學們紛紛針對火星的探索意義和人類的未來發展展開了討論,吳教授對同學們提出問題的角度和深度表示了贊賞。有同學問:“在不確定火星是否適合人類居住的前提下,為什么要把資源投入到火星這個縹緲的目標上?”另一個同學如此回答:“科學研究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雖然探測火星并不一定真的或者完全是因為地球資源將枯竭,但所有這一切了解,都傳達了一個積極的、共同的理念,那就是和平。當人們都從全人類角度去看待科學,看待生命,就會為世界和平帶來更多的可能性,經歷了2020新冠疫情的我們,更應該重新審視人類和自然的關系,如何延續人類的文明是我們應該思考和關注的,而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p>



學生、老師和吳教授進行互動
有學生對“火星”的名稱由來產生了疑惑。吳教授解釋:“中國古代稱火星為‘熒惑’。其中‘熒’代指火星由于土壤富含氧化鐵而發出的紅光;‘惑’則出于古人對火星運行缺乏規律而感到的困惑?!?/p>
有同學有感而發:“屈原曾作出‘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誰能極之?馮翼惟象,何以識之?’這樣的發問,原來早在先秦時期,古人已經有了科學意識的萌芽,這份跨越千年的探索精神,讓我深受鼓舞?!?/p>
面對同學提出的“我們是否要改造火星才能讓它變成適應人類居住的星球?要如何改造?”這個問題時,錢學森學院的談毅老師給了同學們新的啟發:“我們看待問題的時候,可否換一個角度,也許我們人類可以改造自己,讓自己更適應火星的環境。我們現在先提出這個假說,隨著科學的發展逐步去驗證它,也許,這在未來并非是不可能的事情?!?/p>

談毅老師和吳教授解答同學們的提問
同學們在對具體問題的思考中,逐漸意識到,科學的探索其實和人類的發展聯系緊密。火星探索,標志著我們又向浩瀚的宇宙邁進了一步。
“本次活動的初衷,是希望學生了解前沿科學的研究成果,培養科學素養??茖W,還是想象力綻放的起點,也是讓人們理解世界、認識人類自己的一種方式,更是將和平與人類共生共存理念植入學生內心和意識形態的有效途徑?!闭勔憷蠋熆偨Y道。

吳教授和同學們的合影
從上半年為期兩個月的網絡云端科技節活動,到新學期每周一次傳遞最近科技成果的科學視窗,鼓勵學生自主探究的每周實驗室開放日活動,再到年終歲尾這場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科普講座,錢學森學院一直在用豐富多彩的科學活動,鼓勵孩子們動手、動腦、讓孩子們浸潤在科學的海洋中。
提升學生科學素養,是錢學森學院的重要教學目標。錢學森學院的科學教學希望能保持學生探索世界的欲望,既使學生學習到科學知識,養成科學探究的意識和習慣,又能使學生了解科學技術和社會環境之間的關聯,形成對自然界的整體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