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18
時光荏苒,歲月如歌
匆匆十載
仿佛就像夢一般
而在你的夢里
能否找到屬于你的格魯伯印記?
“我與格魯伯”校慶征文
教育該有的樣子
——記我心中的格校格校一年級一班 李思遠母親 郁之虹
在人生的第三十七個夏天,我迎來了盼望已久的小生命。他的呱呱墜地,翻開了我人生的新篇章。初為人母的喜悅和母子間天然的深刻連接,讓我在綿密的愛意之外,更感受到了強烈的責任感。遲為人母,最大的好處便是在迎接他到來之前,我已有清晰的養育觀:希望我的孩子能成長為一個自主的、快樂的、自由的獨立個人。
從選擇幼兒園開始,我便將孩子的體驗放在第一位。正是基于這個考慮,我不惜在開學后的第十天,便將他從眾人眼中某所極為“高大上”的公立幼兒園轉到了一所偏僻小眾的華德福幼兒園。這家幼兒園坐落在東湖大李村的一個角落里,十來個孩子,四個老師,吃的是粗茶淡飯,不學漢字、不學ABC,不學唐詩,不學才藝,有的只是游戲、遠足、手工、歌唱、勞作以及孩子的歡笑和老師的慈愛。三年的慢時光,養育出了孩子安然、淡定和自在的性格。
基于對孩子的了解和我在研究中對當前主流教育的認識,在魚兒步入小學階段之前,我便已決定不送他去公立學校。盡管我的居住地所對接的學校在別人看來是難得的優質教育資源,但我很清楚當今的主流教育里所彌漫的焦慮感對家長的脅迫,以及刻板模式的教育方式對孩子求知欲的傷害。在這種精英導向的篩選機制下,我既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淪為那沮喪的陪跑百分之九十,也不想他成為那倨傲又惶惶不安的百分之十。漫長的求學路上,我想看到的是,他成為知識的主人,而不是分數的奴隸。
幸運的是,我的孩子遇到了格魯伯。送孩子到格魯伯上學,并不是一個輕松的決定。除去每天接送孩子需要來回一個半小時的車程外,家人對“看不見未來”的非主流教育也是將信將疑。直到收到學校的錄取信,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的濃濃暖意和人情味兒,徹底打動了孩子的父親,他相信能這樣悉心為每一個孩子寫信的學校必然能尊重每個孩子的獨特性。
時至今日,魚兒在格魯伯的第一個學期已近尾聲。正如我和孩子父親所預料的那樣,格魯伯給了孩子寬松、溫暖又豐盛的學習環境。
步入格校的教室,綠意盎然,活動桌椅根據課程內容的需要可以隨意調整排列。
二十個人的小班教學,不會透支老師的心力,也能讓每個孩子都得到充分的關注和機會。
最為難得的是,格校的課程設計充分地尊重了孩子的認知發展規律,小學一年級只設置了數獨而非算數課程,同時將主流學校的語文課化解為國文、訓詁、漢字啟蒙以及朗讀與表達等四大板塊。中西合璧的同時,亦兼顧古今。
我特別喜歡《朗讀與表達》教材上所甄選的中外詩歌,都是從孩子的眼睛去看待這個世界,純凈、美好、有趣。即便偶有悲傷,也不失柔軟。
記得魚兒最喜歡的一首小詩叫做“不學寫字有壞處”:
多么可愛的一首小詩!沒有責備,沒有說理,有的只是豐沛的想象、綿綿的愛意和輕巧的幽默,說是妙趣橫生也不為過。魚兒讀這首詩時,重復一遍又一遍,每次都讀得哈哈大笑。我不禁感嘆,這才是孩子學習文字時該有的樣子呢!
更讓我倍感溫暖的是,格校老師沒有高高在上的距離感。家長的反饋,老師們都會耐心聆聽。家長群里的互動,也沒有絲毫諂媚,所見的都是大家舒適的狀態。最讓我感動的是,老師對待孩子態度:寬嚴相濟,雖有要求,卻絕少責難。記得魚兒一次自告奮勇在課堂上分享自己喜歡的一篇小文章,因為拼音不熟悉,讀得慢而吃力。臺下的小聽眾們已經焦躁不安,班主任楊老師試圖上前幫助魚兒完成剩余的部分,卻被小家伙嚴詞拒絕。老師沒有催促,沒有責難,只是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安靜地聽完孩子的分享。事后還將魚兒的堅持視為優點,轉述給我。孩子的自信與求知欲就此得以保全。對比當今的教育大環境,我不能不說孩子來到格校是一種幸運,遇到這樣的老師是一種幸福。
教室之外,體育課和自然課讓孩子們盡情撒歡,二三十個社團讓人眼花繚亂。對魚兒來說,可能最難忘的便是11月末,自然探秘營組織的天興洲之旅了。
入冬時節,還能在沙灘上玩耍;站在水洼上,居然沒有大人喝止;用比人還高的蘆葦搭房子,做長矛,簡直新奇……
光聽到這一切,已經足以讓每個小孩子心生向往了吧。難怪魚兒回來,鞋子濕透了,卻依舊興奮地小嘴不停,絮絮叨叨向我描述他一天的“奇遇”。
還有啊還有,一年一度的活動周,接踵而來的運動會、淘寶匯和美食節讓人應接不暇。
我沒有想到的是,小時候走路都會摔跤的魚兒竟然報了一千米,就算掉到比賽隊伍的最后一個,他也勇敢地跑完全程。
美食節,他更是起早貪黑,興致盎然地做了曲奇和蛋奶布丁。不能不說,孩子的潛力是驚人的,只要他能獲得充分展示的平臺。
作為一個幼年學校經驗不愉快的母親,我有時會和孩子爸爸說,我好羨慕魚兒呀,可以有這么好的學校和這么好的爸媽,哈哈。真的好想也變回小孩子,來格校讀書,這樣應該就能改寫兒時的那些不快記憶了吧。不過,我還是更愿意把這個機會讓我的孩子,因為我要將愉快的求學經驗作為最美好的禮物送給他!看到他每天快樂的上學放學,心中那個小小的我也被療愈。
作為一名長期從事“厭學”研究的教育工作者,我也會化作一位旁觀者,抽離、思考與分析。在我看來,格校所踐行的“慈嚴自志識恒”,尊重每個孩子的不同,呵護他們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鼓勵自立自主,磨煉意志,我想這大約就是教育該有的樣子吧!
識別下方二維碼
聯系松老師加入相關招生咨詢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