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鬃影嘟逃勗挘ㄊ?/p>
[有感于三年級孔子班林訓立老師每日的長善之教而發]
父母和老師每天都認真看見孩子真實的點滴進步,就是長善救失之教,童蒙養正之功。如此,孩子的嘉言善行就能累積起來,品性就能逐漸養成。
孟子也講過,教育規律在“慕道集義”:所謂“慕道”,就是一切學習圍繞孩子的自主性這個根本道;所謂“集義”,就是看見孩子日常達成的點滴自主性,肯定起來,滲入孩子的品性。
長善救失,童蒙養正,慕道集義,就是培養兒童優良品性的三條簡單高明的方法,最快的學習之道。
現代教育的主要方法重知識的學習,因為其目標是培養普通勞工。而古典教育的主要方法重品性的培養,因為其目標是培養棟梁之士。假如在家庭和學校,孩子的品性教育真的能落實起來,一個星期就有作用,兩個星期就有效果,三個星期就有大變化。因為孩子不是大人,孩子的品性可以較快被塑造。
品性的培養涉及心志的所有方面,包括情感、思想、道德、意志四維度。如可具體表現為:
獨立管理自己的生活,
守時--上課不遲到,
對父母的禮貌,
對老師的禮貌,
專注心,
友善心,
聆聽,
感恩,
提問,
思考,
書寫工整,
朗讀清晰條理,
自主計劃,
懂得合作。
基礎教育沒有高深的學問,都是小孩子成長的點點滴滴。
如果對以上的表述,加以更簡單地理解,只有兩條:第一條:逐步通過培養自主性形成“自律”。第二條:在與人交往中培養對于他人的“寬容”--凡事找自己的原因,不找別人的原因。自律,成就生命的高度。寬容,成就孩子的精神格局。儒家把這種品性定義為“忠恕”之道:“忠”,就是盡心盡力;“恕”,就是設身處地,寬容心?,F代歐美學校則把這種品性稱作“領導力”:一是自律的能力,二是影響他人的能力。
Related posts